让科学技术走出实验室落在田间地头

来源:优游ub8     发布日期:2024-04-29 08:26:38

  九三学社北京市委会科服委副主任、中国农业大学理学院教授吴学民的科技助农故事

  吴学民(左四)和同学们在黄安坨科技助农示范小院。近年来,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体系的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基本要求要有两年驻村工作经历,每年不少于7个月。

  12月15日,九三学社北京市委会科技服务工作委员会2021年研讨会在北京召开。会上总结、交流了多个九三学社近年来较为成功的科技助农项目。其中,由九三学社北京市委会科服委副主任、中国农业大学理学院教授吴学民组织实施的北京市门头沟区黄安坨科技助农示范小院项目,尤其具有代表性。

  作为北京市8个派市委会共同实施帮扶门头沟区的“8+1”行动的帮扶点之一,7年来,吴学民和他的学生以科技小院为载体,通过“零距离、零门槛、零费用、零时差”的方式引导农民进行高产高效生产,帮助黄安坨村摆脱了贫困,实现了增产增收。

  黄安坨村,位于京西著名的百花山山腰,平均海拔1045米,全村150多户人口、800多亩耕地,被称为百花山下第一村。黄安坨村虽然环境优美,但它距离北京市中心约120多公里,开车也需要3个多小时。这里是北方山区农业的代表,也是北京市最偏远的低收入山村。

  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黄安坨村的农业生产长期“靠天吃饭”,而由于地薄土瘠,农民收入很低。后来村里发展了林果业,但当地果树品种品质较差,加上农民的病虫害防治观念和技术落后,林果业产品的附加值也很低。“贫穷”一直束缚着当地农民。

  2014年,黄安坨村成为九三学社的帮扶点。有着植物保护与农药学专业背景的中国农业大学理学院教授吴学民经过需求对接,带着他的学生们进驻黄安坨,开启了科技助农工作。吴学民主要是做农药原药、助剂和制剂的研究、开发与应用,以及农林业病虫害防治、农药环境污染治理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特别是药物的控制释放、纳米农药、药物界面性能等方面,具有深入的研究,先后主持了多个国家级科研项目。

  “在黄安坨设立科技小院的初衷,是想以科技支撑农业、知识服务生产为目的,从植物保护入手,改善农村农药使用现状,保障食品安全,减少农村面源污染,还农村以青山绿水。同时针对果品保鲜,进行寒地有机水果保鲜,为农民经济增收提供可能。”吴学民说,这样就能够准确的通过实践,来探索北京山区农村经济与环境一起发展的新模式,为整个中国北方山区绿色农业发展提供参考。

  既然来了,就要扑下身子认真做。从小院创立之初就在这里工作的学生郭鑫宇说,吴学民告诉他们:“科学技术不应该只留存于实验室里,科技不是高高在上的,必须要让科学技术走出实验室,把科研成果切切实实地落实在乡村的田间地头。”如今,郭鑫宇即将博士后出站,老师当年的一番话至今都令他受益匪浅。

  就这样,吴学民和学生们带着铺盖卷儿在村里住了下来。驻村的前几个星期,大家对全村的情况做了详细的摸底:气候如何、有哪些病虫害、农药使用现状如何、村里劳动力有多少……开始驻村后,大家更是对每一棵树、每一种病虫害,都进行了详细的检查和采集。

  通过走访调研,吴学民了解到:黄安坨地区存在农业生产技术尤其是农药用药水平落后的问题,都会存在着过度施药、盲目用药的情况,而且每年施药的药剂品种较为固定,重复使用,这就导致了施药成本增加、农药残留增大、病虫害抗性上升等问题出现,同时也给这个美丽的山村造成了一定的环境污染。

  问题是找到了,可要想让农民配合改进,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们刚来的时候,农民欢迎是欢迎,可是并不信任。”吴学民说,这里的农民祖祖辈辈都是这样种果树、种庄稼,哪里需要一些没有种过地的大学生来教他们什么“科学种植”与植物保护。所以最初,农民只同意给吴学民和学生们30棵果树做实验。“刚开始不信任没关系,我们就和农民交朋友,用事实上给他们看。”

  此后,除了每天扎进试验基地监控果树生长情况、土地变化、病虫害等问题,科技小院的学生们还利用闲暇时间,帮助村民家的孩子补补课,给合作社做做技术上的支持,领些村里力所能及的活计……时间长了,村民就和科技小院的学生们熟识起来,同时也发现那些由学生们照料的果树非但没有蔫,反而真长得越来越茂盛,果子也比自家种出来的甜。从“口服”到“心服”,慢慢的变多的村民开始跟着科技小院的师生学起了科学种植。

  有了村民们的认可和配合,工作就好开展多了。此后,吴学民为黄安坨村量身定制了施药方案,通过指导村民科学用药、合理用药及适时用药,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进行病虫害防治,减少农药使用量,保证果品质量安全。当年,杀菌剂和杀虫剂用药量就比以前分别减少了33.5%和38.3%,降低了投入成本的同时还确保了绿色环保。

  眼看着经过科学种植的果树越长越好,村民们开始放心地把更多土地交给吴学民和学生们管理。科技小院的“试验田”也从最初的30棵果树发展到50亩地,再到整个果园。绿色无公害植保体系的建立,不仅改变了传统的用药方式、生产方式,更改变了村民的固有观念,保障了果品品质。目前,果园农药施用量已减少40%以上,果品达到绿色无公害标准,获得多项有机产品认证;同时结合测土配方施肥,苹果亩产由2014年的3000斤增加到现在的5000斤。

  除了要把果树种好,还要把结的果实储存好,这样才可以转化成更多财富。吴学民发现,村里果园水果保鲜措施单一,只靠冷库低温进行保鲜,果实保鲜效果欠佳。虽然能勉强维持到春节时期,但是烂果现象很多,挑选出好果费时费力。因此,科技小院又给村子引入了由吴学民自主研发的果蔬保鲜剂1-甲基环丙烯。

  “2014年至2017年,经过反复试验,我们得知,针对不同品种果品采用不一样保鲜模式的同时,再配以果蔬保鲜剂1-甲基环丙烯后,有效延长了果品的保鲜期。这样一来,既有实际效果的减少烂果,避免浪费,又能帮助村民减少经济损失。”吴学民介绍,果蔬在采摘后呼吸中释放乙烯,从而发生系列生理生化反应,最后由过熟而腐败。而低浓度用这种保鲜剂,可以使得果蔬不消耗自身养分,而且处于稳定的“休眠”状态。如今,黄安坨村的苹果已经用上了这种保鲜剂,不仅使果品的观光采摘期得到延长,贮存期延长3倍,实现了跨季销售,而且保存的果品品质与风味和新摘的一般,经济效益良好。

  除了村里原有的苹果种植,近年来,吴学民还通过整合资源,引入了核桃、黑木耳等新品种,丰富种植体系;倡导并实践林下养鸡的立体农业生产模式;帮助村民对果品做深加工等。目前,黄安坨村的果园面积由2014年的400亩扩大到800亩,相关农副产品销售额近百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由2014年7000余元增加到现在的1.6万余元,真正帮助村民实现了增产增收。接下来,已经富起来的黄安坨村还计划结合乡村振兴建设,打造集休闲旅游、生态旅游和观光旅游为一体的美丽新农村。

  在黄安坨科技小院工作的7年,看着村子发生的实实在在的变化,吴学民感受到了科技对于改变农村面貌的重要性。“以前我们从事农药相关研究工作,更多服务的是企业。但在黄安坨,我们实际做到了把科研成果切切实实地落实在乡村的田间地头,为农民服务。”

  吴学民说,如果让他总结这些年在黄安坨的得失,算经济账,可以说只有付出没有回报;但如果算“情感账”,则是收获满满。“从村里的干部到普通村民,甚至村里唯一一辆公交车的司机,都和我们成了好朋友,从情感上我们得到了回报;这些年,农民的收入提高了,村子越变越美,我们有了成就感上的回报;这些以前只在实验室里的学生,在村里完成了研究工作的落地,学会了待人处世,还培养了团队精神,这是成长的回报。”

  正是因为有了黄安坨科技小院的成功,近年来,吴学民又成为北京科技小院统农058昌平区兴寿镇科技小院和北京科技小院统农060顺义区赵全营镇科技小院的指导教师。两家科技小院于2021年10月14日被北京市委统战部和中国农业大学联合授牌,分别从特色产业、设施农业和大田农业入手,以现代农业科学技术提高农业生产力;打造农产品品牌,提高农业收入;以农业为基础,发展加工产业、服务产业,一二三产一起发展;建设标准化体系,以科技小院为核心,形成示范带动作用。

  对于未来如何更好地在乡村振兴中继续地发挥好科技的作用,吴学民也一直思考。“其实,农民对于新技术的渴望非常迫切。现代科技农业也是未来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方向。”吴学民介绍,他们曾经在村子里采用无人机洒药,农民看到后非常希望可以学习有关技术。“以科技替代人,把传统农民变成现代农工,是我们今后的目标。”

  同时,作为九三学社的社员,吴学民也提到,应该用好党派的人才和资源优势,更高效地做好科技助农工作。他介绍,在黄安坨期间,九三学社的成员们就从各方面给予了支持:最早谋划这件事的高振江主任,在需要施药机械的时候送来了械具,用新型技术为村里玫瑰花加工试样,现在要推动村里果脯加工;李晓林教授为大家介绍开展科技小院的工作;最近委员会还组织现场考察,从不同专业为小院更好地科技助农支招……“下一步,我们还将继续推广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并通过引进现代网络服务以及农业科学技术新思想,带动并提升农民文化水平,让先进科学技术助力乡村振兴。”

上一篇:中国农业科学院:强化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和物质装备支撑 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

下一篇:2021年2月01日资讯